混凝土結構根據所處環境的不同可以劃分為大氣環境、土壤環境、海洋環境和工業環境等。環境中的侵蝕性介質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混凝土內部,使鋼筋和混凝土的性能劣化、粘結性能降低,使得混凝土結構的承載力,適用性和安全性降低,zui終會影響整個結構的工作狀態,使結構可能沒有達到設計壽命就提前發生破壞。混凝土結構根據引起耐久性損傷的原因,又可以將環境劃分為一般環境、特殊環境和災害環境。一般環境中的二氧化碳、酸雨、濕度與溫度等能使混凝土中性化,并使混凝土中的鋼筋產生銹蝕,而環境濕度與溫度則是影響鋼筋銹蝕的zui主要因素;特殊環境中的鹽、酸、堿是導致鋼筋銹蝕破壞與混凝土腐蝕破壞的主要原因,如寒冷地區的凍害、沿海地區的鹽害、腐蝕性土壤及工業環境中的酸堿腐蝕等;災害環境主要指火災、地震等對結構造成的偶發損傷,這些損傷與環境損傷造成的因素共同作用,將使結構性能隨時間劣化。如果說結構承載能力極限狀態的設計解決的是構件或結構承載能力問題,那么結構耐久性研究則解決的是混凝土抵抗環境作用能力問題。
由于混凝土結構的破壞都是從混凝土和鋼筋的劣化開始的,因此材料層次的研究是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的zui基礎部分,包括對混凝土和鋼筋的研究。目前對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的研究成果大多數是在材料方面取得的,主要包括混凝土的碳化、鋼筋銹蝕、堿-骨料反應和凍融破壞等的研究,以及化學、物理、生化過程和環境侵蝕分析。通過對混凝土結構材料的研究我們來建立各種模型,為我們在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和評估的研究打下基礎。因此,我們把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劃分為因素研究、機理研究、性能研究、評估研究四個層次,這四個層次由低到高發展,各個層次又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目前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研究一般從環境層次、材料層次、構件層次和結構層次四個方面來進行,而對材料層次和構件層次的研究比較多些。
簡單的說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指標一般包括:
1 混凝土的碳化
2 混凝土中鋼筋的銹蝕
3 堿-骨料反應
4 混凝土凍融破壞
5 氯離子侵蝕
耐久性檢測項目:1、電通量:用通過混凝土的電通量來反應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2、混凝土抗凍標號:用慢凍法測得的zui大凍融循環次數來劃分的混凝土抗凍性能等級;3、混凝土抗凍等級:用快凍法測得的zui大凍融循環次數來劃分的混凝土抗凍性能等級;4、抗硫酸鹽等級:用抗硫酸鹽侵蝕試驗方法測得的zui大干濕循環次數來劃分的混凝土抗硫酸鹽侵蝕性能等級;5、快速氯離子遷移系數法:通過測定混凝土中氯離子滲透深度,計算得到氯離子遷移系數來反映混凝土抗氯離子滲透性能的試驗方法—簡稱為RCM法; 6、早期抗裂試驗:用于測試混凝土試件在約束條件下的早期抗裂性能;7、抗水滲透試驗:(1)滲水高度法:用于以測定混凝土在恒定水壓力下的平均滲水高度來表示的混凝土抗水滲透性能;(2)逐級加壓法:用于通過逐級施加水壓力來測定以抗滲等級來表示的混凝土的抗水滲透性能。8、耐磨性9、護筋性10、堿骨料反應。
由于我國是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開展重大工程安全和耐久性研究,為保障軍用和民用工程的安全建設和運營提供科學支撐,對緩解和解決目前國內重大工程安全和質量事故頻發的現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混凝土結構在使用期限內的破壞往往是氣候因素與侵蝕環境、正常使用時的力學環境等長期效應與風荷載、地震作用等瞬時效應綜合作用的結果,由于所建造的時間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其安全性能也不相同。因此,需要綜合考慮長期效應與瞬時效應作用下結構的安全問題,并在運營階段對結構進行健康檢測和監測,進行健康狀況耐久性評估和加固,確保結構在使用期限內的安全。
混凝土結構大量應用于海洋、鹽漬土、凍融、工業腐蝕等嚴酷環境的建筑、碼頭、橋梁、隧道、公路、機場等重要工程,因而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問題已經成為學術界和工程界的zui重要前沿研究方向之一。
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早期開裂及裂縫控制不僅與材料內在特性有關,更受控于各種環境參數的變化,如溫度、濕度、陽光輻照、冰、雨、雪凍融、腐蝕等。隨著工業化的快速推進特別是從上個世紀后期以來,各種工業廢水、廢氣、廢渣的大量排放使環境條件在不斷地加劇惡化。
大氣自然環境中各種酸雨的出現與水源的污染加重以及各種有害氣體浸蝕等化學性侵害也給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等帶來嚴重影響。而現場進行土木工程結構的耐久性試驗,周期長、費用高,再現或者重復各種條件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因此需要創建一個室內模擬環境進行長期的、穩定的或加速的土木工程結構耐久性機理的仿真研究——人工環境模擬試驗。
現代混凝土結構人工模擬環境試驗技術包括環境模擬試驗的設計、多種耦合環境的實現、加速試驗與自然環境試驗的相關性以及檢測設備、儀器的應用等諸多關鍵環節。利用環境模擬技術,建設大型混凝土耐久性試驗室即人工氣候試驗室,可從時間到空間模擬所需要的各種環境現象或者條件,如自然氣候環境、工業環境、海洋環境、鹽漬土環境、凍融環境等,并實現多種環境因素的耦合作用,同時能夠與加載裝置聯合運用,模擬真實的荷載效應。在模擬的實際環境中進行各種工程材料與構件、結構的試驗,可對環境效應進行定性、定量、全面、系統的仿真分析,對土木工程結構尤其是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裂縫控制、各種早期特性的研究實現從源頭創新,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我公司和國內各大院校合作研發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試驗室即ZHS系列多功能氣候模擬試驗室,可在一定范圍內模擬自然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日照、淋雨、鹽霧、霜凍、大氣酸雨(CO2、SO2氣體)等環境。該試驗室環境模擬采用了制冷、加熱、除濕、加濕和紫外線輻射等設備,同時在室內布置噴液管、噴氣管,用以噴入鹽霧、酸雨、低濃度的CO2和SO2氣體等。
環境模擬試驗室分為2部分,一部分為高低溫濕熱交變日照雨淋實驗區,另一部分為鹽霧、腐蝕氣體環境、海洋環境實驗區。兩部分可獨立運行,單獨進行有關試驗,也可交替進行同批次結構模型試件的試驗,即實現試驗環境的綜合性。實驗室為30m3,60m3,120m3(具體尺寸可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定制)
試驗室各分系統主要有:主室體、空氣循環系統、新風系統、日照系統、淋雨系統、加濕系統、除濕系統、制冷系統、加熱系統、控制系統等。研究各分系統的技術及設備配套,在保證各分系統協調控制的基礎上,進行智能化操作控制。試驗室設備應使用防腐材料,以適應所模擬的腐蝕環境,保證試驗系統的可靠性和長期運行。建成后將為承擔土木工程領域的建筑、橋梁、隧道、碼頭、公路、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相關的國家重大基礎科學項目和國家重點(重大)工程項目提供試驗研究平臺。各大院校建成擁有功能全、規模大、自動化控制的大型步入式人工環境模擬試驗室,可以完善院校的土木工程結構耐久性研究系統,取得一批*的高水平研究成果,繼續保持土木工程學科的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方向在國內的優勢學術地位,進一步提升研究水平,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加速人才培養,為今后爭取國家重點科研計劃項目和國家省部級重點土木工程科研項目提供科學研究平臺。
可以實現的主要功能有:
- 模擬自然條件下的氣候環境、海洋環境、工業環境;
- 人工氣候環境下各種工程材料、結構的耐久性試驗;
- 人工氣候環境混凝土結構熱學性能及早期特性試驗;
- 人工氣候環境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研究;
- 海洋環境下工程材料、結構的耐久性試驗;
- 海洋環境混凝土結構裂縫控制研究;
- 工業腐蝕環境下工程材料、結構耐久性試驗;
- 其他有關的環境試驗(綜合環境、可靠性試驗等)。
目前環境模擬試驗技術發展迅速,科技成果不斷涌現,需要掌握環境模擬技術的發展動態和技術水平,根據土木工程結構環境試驗的具體要求,研究土木工程結構環境模擬試驗室關鍵技術。在此基礎上,建設高標準、高水平土木工程結構的環境模擬試驗室,為各大院校校土木工程科學的快速發展就顯得尤為必要。
以上材料由杭州中測試驗設備有限公司整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